学习强国:浙江师范大学麻成广:穿越两千多公里,只为实
时间 :2022-07-07 11:55:55点击 :
日期: 2021-03-16 作者: 裘屹 供稿单位: 浙江师范大学
2021年2月25日,对麻成广而言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。这天,他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接受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的颁奖。“非常荣幸,也心潮澎湃。脱贫攻坚战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。”麻成广激动地说。
他坚持因材施教的道路,结合实际学情重编教辅书;他用大数据助力精准教育扶贫,让支教地的孩子“在家门口考上大学”。见人、见事、见精神,让我们一起走进麻成广的故事。
从1991年至今,他深耕教育事业三十年,从不脱离教学一线,“自己去教才能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”,这是麻成广一贯以来的信念。在他眼里,教育比教学来的重要得多,教会学生怎么做人,这就是教育最大的意义和价值。
“先斩后奏”,奔赴理县长期支教
扶贫先扶智,治贫先治愚。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,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措施。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各类教育资源严重缺失,学生家长对本地教育不信任,大量生源外流,教育工作陷入了恶性循环。
“当时成绩好一点、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都去四川成都、都江堰读书了,剩下的孩子学习基础薄弱,家长也不重视,情况真的不太好。”
当浙江金华永康市委组织部发出去四川支教的号召,麻成广第一时间主动申请。“当时我女儿正在念高三,但任务紧急,我怕和家人商量久了决心会动摇,于是‘先斩后奏’直接报了名。”面对家人朋友的劝阻,麻成广心意不改,他想为理县教育做点什么,为国家做点有意义的事情。
来到理县中学没多久,麻成广发现了教学质量低的原因所在:学生基础薄弱,但使用的学习资料难度高,与学生的能力严重脱节。面对这一问题,麻成广决定重新编写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学习资料,
真正做到因材施教。
真正做到因材施教。
作为高三年级数学老师,麻成广为学生编了五十多套复习用卷,有了新的教材,学生们数学学习情况开始有了显著的改变。除此之外,麻成广组建高三文科培优班和各类攻坚小组,重新构建理县中学的培养结构。他在摸底考试中发现高三学生政治、历史弱项明显,他又积极和永康市教育局沟通,为支教团争取到了政治老师和历史老师,直接提高了学校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。
每一个改变的背后,都离不开麻成广的坚持和努力,他勤恳任教、敬业奉献,在他的示范带领之下,理县中学的面貌焕然一新。
麻成广家访了解学生情况
理县地处山区,每到农忙就有大批学生频繁请假回家干活。从农村走出来的麻成广更懂得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。于是他利用节假日、课余时间开启了翻山越岭、走街串巷的家访之旅。麻成广不厌其烦地和家长沟通交流,引导家长配合学校,鼓励学生树立信心,让他们能够以课业为重,不抛弃、不放弃每一个孩子。就这样,他在田间地头“捞”回了一群孩子。
提及这一年,麻成广说,故乡永康在后方给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,永康二中精准教学的创新成果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理县中学。在理县中学的“浙江班”,学生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,教室还配备了自主投影仪和答疑机。借助大数据和智能技术,学生们能够当堂掌握知识,当堂反馈问题,提高了课堂效率,同时老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薄弱点,更好地为学生培优补差。
实现“零的突破”,交好支教接力棒
2019年6月23日,刚从四川理县支教归来没多久的麻成广收到了来自理县中学的喜讯。理县中学2019年高考创佳绩:参加高考人数108人,本科上线25人,实现了2008年以来高考本科上线“零的突破”。
“很欣慰,感觉做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,孩子以后的未来肯定也更好了。”麻成广说,支教给理县带去的改变是深远的。师资力量得到了提升,硬件设施也越来越好,家长的观念也得到改变,“在家门口考上大学”的自信得以重新建立。
在这次表彰大会上麻成广看到了各行各业的脱贫攻坚先进,他觉得自己做得其实很有限。“教育扶贫是一个长期的事业。光发展经济是不够的,我们要用教育去扶智,让他们有能力自己建设自己的家乡,让理县的孩子也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。”
麻成广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
麻成广相信,这条智力脱贫的道路上会有更多优秀的老师加入进来,也会有更多的学生因此改变命运。
- 上一案例:竞争优势
- 下一案例:证监会通报2021年案件办理情况